part 2的意思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早在三月就預言或許旅遊ㄅㄜ棒就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了
除了進錄音室的機率飆增,有了阿嬸口水如如三個可愛的夥伴,把素食理念帶進節目 之外
更棒的是實現了自己說走就走一個人闖台北的文藝好生活^^
從龍山寺到河濱腳踏車步道、台北探索館、中山藝廊、花博、莫內、南寮、故事館......
以及激起我出走心情的新北市政府、北投圖書館、語堂故居、台北賓館
好多好多奇妙的事發生/
如果說上學期是與台北大專的相遇相處相知,
那麼下學期便是我與旅行與郊遊的相伴相惜了
這是我喜歡的自己的樣子 很喜歡!
是誰說 旅行能夠以最積極的方式去幫助人與人相互結識,
去讓我們認識到我們有著同樣的希望和渴求,去證明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。
並且這樣的流浪反而讓我找到一種家的感覺─
也希望我的家 就是我自己
有一顆不焦躁的心 和善於等待的靈魂
等待什麼呢?
等待生活中的下一個驚奇。 陳綺貞


說說展覽吧/從建築外觀開始:
「台北故事館」位於台北市圓山地區,原名「圓山別莊」。館是台灣唯一一座保存下來的「都鐸式建築」
一九一四年,台北大稻埕茶商陳朝駿先生,在台北圓山基隆河畔,建造了這棟歐式風格的別莊,
將它作為招待台灣仕紳、政要與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。
那什麼是都鐸式建築呢?
這是一種十六世紀初期,從英國開始流行的建築風格
典型的都鐸式建築一樓用「磚」砌成,二樓則為木結構,並以彎曲、水平的木條構成二樓樹枝狀的美麗壁面。
另外,台北故事館也融合了「新古典」與「哥德式」建築特色
門前設有半圓形拱廊,並以四根希臘式廊柱支柱二樓的橢圓形陽台(圓拱仿羅馬,大理石雕柱承襲希臘)
急斜式的屋頂、前後兩側突出的小尖塔,以及色彩繽紛的玻璃花窗,都是哥德式風格的寫照。
這樣的建築特色在台灣非常罕見,因此顯得格外珍貴。台北故事館更在一九九八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。
當天故事館的展出同花博期間─《百年前台灣時尚生活》
空間規劃按屋主陳朝駿先生當年的廳室設計/
會客室、廁所、客廳、餐廳、和室、側廳、書房以及主臥房
除了一對花瓶與女性襖袍為原主人遺物外,
館內七百多件古董家具、珍品,都是和國內各收藏家以及藝術單位借來的
收藏品融合中國、日本、西洋的風格,還原了百年前仕紳們的居住場景
而我終於在展覽結束前發現:從天花板、梳妝台、屏風、沙發、瓷器到地磚,
幾乎所有家具、起居用品上頭都有花卉圖騰
解說姊姊這麼說:二十世紀初期,歐美國家掀起被稱為〝新藝術主義〞的設計風格,
主張將自然元素加入創作之中,以致於展館內的家具幾乎能發現精緻的花卉圖案裝飾其上
喜歡古董的人,到故事館參觀時多留意吧((展期:2010/11/06~2011/06/19
至於票價/全票50;優待票30 比較可惜的是館內不能夠拍照,就連手機也禁止使用
而展覽也沒有特別的導覽手冊,所以入館後得勇於發問!
工作人員會一直提醒:有問題隨時可以發問哦((雖然有兩次被告訴:這個我也不太清楚...
罷了 反正動嘴巴又不花錢!
五月份北美館很應景的有五個展覽可以欣賞,分別是
莫內花園/0305~0606(吳宜玲生日)
時代之眼-台灣百年身影/0326~0626
廖繼春10年聯展/0416~0612
輕觸大地:格蘭.穆卡特建築展/0319(黃于華生日!!!)~0612
2010探索藝術展-KoKo自然/1204~0529
由於KoKo的展期將要結束,
在看展速度超緩慢的因素考量下,我決定只選它當旅遊ㄅㄜ棒的bonus行程
((我一定會在六月中前找時間把其餘三個展補齊!
《KoKo自然》
打了大半年廣告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
當初覺得宣傳海報清新可愛,對自己唸了好久要看要看 終於莫名就如願以償!
秉著「藝術與生活的結合」「兒童需要屬於他們的展覽」的理念,
KoKo展場透過許多互動式設計,
和形狀如山洞、土堆的厚紙板片,在美術館裡建構一座小樂園,
不僅吸引小朋友,更增添大人們欣賞畫作時的趣味性,是一個很溫馨,
對大人小孩都非常友善,讓我偷偷在心裡 哇了一聲的藝術展覽。


其中有幾個概念是我很喜歡的,北美館報(可以在KoKo展場入口處取閱) 說
「藝術經驗無法以單薄的方式去啟發,純粹不等於簡略,兒童也不等於『簡單』。
原作的筆觸與色感的啟發能力絕非數位影像輸出可以取代」
→這便是親臨現場欣賞畫作與瀏覽印刷畫冊的差異了。
而且就像suiis總經理林紘睿先生 在分享最初成立素易遊的動機時說過的話─
讓素食者在旅程裡不再是二等公民,而是眾人羨慕的貴賓
其實對待小朋友也是一樣的!
當大人以自己的眼光去解讀孩子的世界,考慮孩子的需求時,往往是失焦的,
這也使得小孩在訊息的獲得與接收上處於某種弱勢,
也可以說是一種「不完備」的狀況。
並且,當認為孩子「很簡單」、「不需要懂太多」的想法產生,
就容易剝奪、簡化了他們獲得知識與生活體驗的過程和權利。
反觀KoKo理向歐美式的教育理念,是我所喜歡的^^
「美術館的『遊玩』並不那麼直觀上歡樂或好玩,
而是一種觀看藝術步驟的『建議』,激發孩子們思考」
→這讓我想起自己對於「參觀展覽」在觀念上產生第一次重大突破的經驗
/去年同樣由北美館舉辦的雙年展

當初一進入Google的辦公空間,禁不住在心裡哇哇哇連叫。
雖然高中時候就曾在商周/天下的雜誌專欄裡瞥見對Google繽紛的辦公空間,
以及經營哲學 的介紹,
但親臨現場的感覺卻更讓人深刻!
視聽空間、讀報區、電腦互動區、小型足球台、桌球、小紅車、沙發椅和吊床
由鮮明色彩區分成不同休閒區塊,當下誰會以為自己置身在辦公室裡?更何況是美術館的展覽空間!
當時我還無法預見:這樣的一次經驗在往後,每當我參觀展覽的時候,
當我納悶藝術家究竟想傳達什麼?
作品本身又有什麼樣象徵意涵的時候 Google辦公室便會浮現腦海,
然後我就能突然反問和提醒自己:「那麼你感受到什麼?」
「與展演空間產生怎麼樣的互動?」「你喜不喜歡?享受這場展覽嗎?」
它讓我知道:藝術,或者說與美與作品的交流不一定是單向、硬梆梆的,
自己的體會感受也能夠成為展覽的一部份,甚至欣賞的當下就是一種抽象的創作。
而當有了這樣的體悟之後,藝術之於我就不再顯得遙遠陌生,
不一定需要許多知識背景為基礎,才能夠自信地踏入演藝廳堂。
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相信:
「既然人擁有感受的能力,那麼感受本身就代表著什麼吧,擁有某種價值存在!」
這太奇妙:當我能用更自在、坦然、開放的心去觀察、理解參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,
我就愈加擁有深刻的感受能力,
除了聽到自己的聲音之外,似乎也比以前更能夠感應創作者試圖傳達的情續和理念,
這是種很棒的感覺,也讓我終於肯為自己自發性地嘗試接觸任何展出,
甚至是我完全不熟悉的京劇和國樂演奏。
最後是關於這次展覽的理念,以及北美館想帶給大小朋友們的經驗
「藝術的創作根植於藝術家對於生活的觀察與感受,
也因此藝術的經驗應該與日常生活相互印證」
北美館教育推廣組長說:
「希望大朋友小朋友們能因為藝術而產生愉快的對話與交流,
更期待這個展覽成為親子間共有的美術館經驗。」
好溫馨呢^^
推薦喜歡鑽來鑽去,一不小心就咯格笑蹦蹦跳跳的人類品種 去探個險!
同時期的另外三個展,從簡介裡看來也很不錯
((王奕樺,找時間去建築展走走吧/是個重視生態、細部工法和人本思想的澳洲知名建築師
我想你會喜歡的^^
分享/ 讓生活好詩意。